2018年6月4日  星期一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  
搜 索

千里同心守护高原“生命脉动”

  • 2025-07-29
  • 【字体:    
  • 【打印文本】

在西藏米林市羌纳镇西嘎门巴村,白玛措姆正准备去村卫生室给病人做藏医针灸理疗。白玛是一名村医。平时村里有人病了,在乡医院、县医院开了药,回村里由白玛负责打针、输液。遇上急诊或摔伤等严重的村民,她会半夜开着自家的车把病人转运到乡卫生院就诊。

西嘎门巴村是由两村合并而成的新村。2003年,墨脱县甘登乡鲁古村、果登村搬迁至米林市羌纳镇,新村现有农牧民84户356人。

目睹今天的变化,白玛常常想起父母。“如果爸爸妈妈还在多好!照现在的医疗条件,他们的病完全可以治好。”忆起20年前父母看病难的情景,白玛哽咽了。“我选择当村医,也是因为他们,村医每年都要培训,我掌握了不少技术,希望能为村民健康提供帮助。”她说。

35岁的白玛有3个孩子,孕期均在米林市医院定期产检,老三出生时,因担心需要剖宫产,转去了林芝市医院顺利生产。她说:“现在政策好,村里的孕产妇,都在县医院生产。”

在西藏,农牧民孕产妇住院分娩除享受全额医疗费用报销外,还可享受一次性住院分娩补助1000元和提前待产生活补助300元。近5年来,西藏累计为26.7万余名农牧区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资金超过2亿元。住院分娩率从2012年的75.8%提升到2023年的99.15%。

离开西嘎门巴村时,白玛的女儿目送记者到村口。她的梦想是长大后成为一名医生,治病救人。这颗“种子”已在她心中埋下。

“这里是新的介入室,里面全自动化。以前条件简陋,设备远离病房,氧气供应和急救手段又不足,但抢救病人每一分钟都关乎生死。”在林芝市人民医院今年刚刚建好的心血管内科大楼,科主任铭勇介绍说。

来到病房区,墙壁上醒目地挂着历届组团式医疗队援藏专家的照片。“他们都是广东的心血管病专家,2015年第一批专家初来时,我们的治疗手段还很原始,抢救心梗病人只能靠溶栓。”铭勇指着照片墙上一位位援藏专家,细数他们带来的变化,“2017年,这里开始引进DSA(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),这位老师是帮助我们创建胸痛中心的黄晓忠主任,那位是带教介入手术的董豪坚医生……”

10年间,在广东援藏医疗队的帮助下,一批诊断和救治心血管病的先进设备陆续落户高原。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专家更是接力驻守高原,以“院包科”“师带徒”模式,手把手带出普布扎西、次仁罗布等一批本地骨干医生,并创建了林芝高原心血管病研究所。

“高原缺氧,饮食热量又高,冠心病发病率很高。万一救治失败,死亡、致残率很高。”主治医师普布扎西目睹了这里发生的巨变,“过去本地医生独立开展冠心病等心内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几乎不敢想,是援藏老师帮助我们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!”他清晰地记得,2018年被派往广东人民医院心研所进修1年,跟班锻炼,见识到大量手术和复杂病种,未曾想到几年后很多新项目、新技术也能在家乡一一落地。

如今,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,普布扎西和同事们已能独立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、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……诊疗能力相较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“每次和同事成功救治了突发心梗的患者,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、很难忘。”普布扎西感慨地说。

两周前,62岁的阿旺塔西心脏隐隐作痛,便从波密县松宗镇赶来林芝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检查,做了心脏造影。回想多年前为治疗糖尿病几经周折到成都治疗的不便,阿旺塔西笑着说:“现在不用出区,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了。”

雪山见证了这样的壮举——从2015年起,全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,他们跨越千山万水,从第一批到第十一批,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。三级以上医院从3家增加到17家,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。群众不出区,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。

西藏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,带来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,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68.17岁提高到2020年的72.19岁。

7月23日,广东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藏已有半个月,心内科专家张莹在急诊中发现,这里对危重病人的识别能力有待加强,这是她“师带徒”接下来的培训重点。她希望自己作为粤藏两地医院的纽带,未来1年内可以将千里援藏的薪火继续传递好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
网站链接:    自治区政府网站      区(市)县政府门户网站      市级部门网站  

主办单位:米林市人民政府    技术支持:林芝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

藏公网安备 54262302000002号   工信部备案:藏ICP备11000170号-8  网站标识码:5426230001
违法举报